山顶建有寺庙,四合天井布局,天井旁建有一高塔,名为黄经楼,藏有经书众多,文化大革命前,每日钟声缭绕,清脆致远,念经人为李斋公,宣汉双庙场的人,众人称李老师,还有两名女居士张大姐和福姑娘,解放后,黄经书不知下落。寺庙设有前山门和后山门,均为石拱门,门为厚重木门,现如今,其他建筑已荡然无存,唯独两个石拱门还完好无损,彰显着文明的痕迹。前后门旁边的石壁上都凿有一个神龛,前门神龛放的是山神菩萨,
后门神龛放的是门神菩萨,如今只剩下神位,菩萨已不知去向。正殿里面的菩萨全数毁坏,附近也找不到散落的菩萨碎片,直到2004年,碑庙二老山一位女施主来到白扇子,想复位菩萨原貌,听说是菩萨投梦与她,因为搬不动石块,便请来红专九社的大队会计王习海帮忙,二人找不到一个完整的菩萨像,于是把一个菩萨的头和另一个菩萨的身子相结合,拼凑成了一个捎带完整的菩萨,并用条子石搭建了一个五尺见方的一个石屋,盛放组合菩萨像,以供人膜拜。据王习海讲,山下有户人家,妻子有点疯癫,到处乱跑,救治无效,于是,他老公便到山上许愿,请菩萨将他妻子收在家里,没多久,他妻子便不再乱跑,规规矩矩的呆在家里,为此,每月初一、十五,他老公便到山上为菩萨扫庙,以示感激之情。寺庙建造年不详,维修于伪政府民国22年,毁于文化大革命,当时青宁造反派红卫兵的代表人物有四个,潜力王子谦,岩门王清明,高丰王成忠,刘易方,造反派将山上的寺庙拆后,将木料运去修建青宁公社。
据红专村87岁的老支书廖玉堂讲,百扇子山的由来有两种说法,一种是山势风水说,一种是感觉说。前者说,百扇子山是木龙山的命脉,在铜口河收尾,在山的西端,有五道山梁,好像油纸扇子的扇骨,又如如来佛祖的如来手掌,对面千口岭,有千个连绵起伏的山岭口,就像展开的油纸扇扇面,整个山势造型就像一百把展开的扇子,所以取名百扇子。后者说,百扇子山拔地而起,众山环绕,两河交汇,仿佛一座盆景,四周没有遮挡,夏天,站在山顶,四面的风在盆内回旋撩动,阵阵凉风不绝于面,好像一百把扇子在煽风,极为凉爽,所以取名白扇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