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3年,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建立革命根据地,全川军阀为之震惊,蒋介石更是气急败坏,对刘存厚褫职查办,并任命刘湘为四川“剿匪”总司令,限三个月内将红四方面军围歼。红四方面军召开通江军事会议,研究粉碎敌人围攻的对策。会议决定,东线为主要防御,由徐向前任指挥,彻底
粉碎敌人六路围攻,保卫川陕根据地。
在东线,第五、六路敌军一开始就在飞机和强大炮火的掩护下,分2路强渡州河和前河,向苏区大举进攻。徐向前指挥红军乘敌军半渡之际,发起反击,歼敌3000多人后,主动放弃达县、宣汉县城,将部队西撤至险要地带,构筑工事,继续节节抗敌。东线的红军常常以少量的兵力,依托险要的工事抗击敌人,并伺机集中兵力组织局部反击。敌军经过两个多月的消耗,伤亡1万多人。马渡关之战,敌军疲惫,补给困难,双方进入对峙状态。
现通川区青宁乡岩门村有一山寨,过去称为大寨,现在叫“空中草原”,是红军马渡关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此山寨四面都是悬崖峭壁,高百尺,只有南北方向各有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可攀登,易守难攻。山寨东西宽半里,南北狭长约3里。寨里北高南低,草长及腰,少许裸石,寨子中央有一直径约5米的小水塘。红军在这里驻扎一个连牵制敌人。
1934年3月,红军某连刚到岩门山寨,顾不得休息,连长立即命令战士构筑工事,挖战壕。重点布置南北方向上山路口的防御。第二天一大早,连长和指导员一起检查工事构筑情况。此时正值春天,乍暖还寒,山寨下面云雾缭绕,仿若云海,山寨犹如海中孤岛,山寨内遍地碧草,山花烂漫,此番景象犹如蓬莱仙境。指导员是个文化人,大学毕业后加入红军,面对此景不禁诗兴大发,一阵山风吹过,他随口吟颂:“巴山云海绘琼楼,岩门山寨驾雾游。入梦彩蝶穿花过,迎风劲草频回头。”连长是从鄂豫皖苏区一路打过来的老兵,曾经参加过湖北黄安、麻城秋收起义,身经百战,但也没看过这样的奇异景色,惊叹之余,喃喃道:“唉,没有战争多好!”指导员说:“等战争结束,我要回到这里常住。”连长把手一挥,对指导员说:“好,我们一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,再回来看看。走,检查去!” 不久,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,山雾散去,连长看到山寨四周都是悬崖,路口垒起条石,非常满意。连长站在路口指着山下,豪情万丈地说:“那些四川丘八兵敢来,就叫他们有来无回,死无葬身之地。”指导员不无担忧地说:“此地虽然险要,易守难攻,但如果被敌人四面围困,我们的补给将会困难。”连长对指导员说:“上级已经和当地游击队取得联系,他们将很快给我们送来粮食和水,不用担心。”指导员说:“看来,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。”
当天上午,游击队就送来了粮食和水。指导员拉着游击队长的手激动地说:“感谢同志门,感谢乡亲们!”游击队队长操着一口四川话答道:“那些双枪兵都不是好东西,狠狠地打那些龟儿子就是对乡亲们的感谢。这是第一批补给,第二批很快就送上来。”交割完毕,十几个游击队员背着背篓就下山了。游击队才走不远,就遇到川军第5路21军王陵基的先头部队,双方立即交火。连长看得清楚,马上命令战士向敌人射击,掩护游击队顺利转移。
当天下午,王陵基的一个团陆续到达,将山寨围得水泄不通。 “ 丘八”这个词,用在四川军阀部队头上是再合适不过了。一个川兵,看上去就是一个又穷又恶的痞子,他骨瘦如柴,军帽歪戴,衣领敞开,一年四季穿着草鞋,个子矮得可笑,一张口就骂人。其实他们还有不可小看之处,他们从小吃苦耐劳,背得重物,跑得远路,经得饥渴,憋急了也横猛过人,给几块银圆就敢拼命;他们从辛亥革命以后就不停地打仗,枪法精准战场经验决非等闲,一旦有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指挥,能够和当时中国任何军队抗衡。川军发起了数次进攻,红军凭借居高临下,地势险要,打得川军鬼哭狼嚎。川军丢下几十具尸体,就偃旗息鼓,不敢再攻。
第二天,川军团长搞清楚山上只有红军一个连后,对手下叫嚣道:“红匪只有百来条破枪,老子有几百条枪,几门大炮,格老子的还打不赢他们。先用大炮轰,再给老子冲。杀死一个红匪奖大洋一百。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一时枪炮齐鸣。但奈何山寨太高,炮轰无果,强攻一阵,川军死伤惨重,红军无一伤亡。军师对川军团长说:“团坐,红匪扼守天险,一夫当关万夫莫开。我军虽然兵强马壮,但只能挨打,不能还手,这种赔本的买卖做不得。”川军团长放下望远镜,一脸无奈,道:“军师有何良策?”军师沉吟片刻道:“我听说山上只有一片荒草,红匪刚上去不久,必定少补给,为今之计,只好围困他们,当他们弹尽粮绝之后,只有两条出路:一是饿死,二是下山突围。我们在必经的两条下山路边构筑工事,以逸待劳,到时必定大获全胜。”团长连称好计。
一连几天,川军不再攻山,只在下山的两条路边构筑工事。红军多次向敌军主动射击,诱敌攻山,但敌军龟缩不前,不肯上当。游击队一次乘夜晚向山上送给养,被川军发现并打退。尽管红军一天只吃一顿,第三天水喝完,幸好山上有许多枯草,只好将山上小水塘的水烧开喝,到第十天粮食已经吃完。第十一天,开始煮野菜吃。
开始几天,川军对围困红军信心十足,自认为给养充足,大吃大喝。但游击队袭击了川军的后勤补给线,川军供给断断续续,时常断顿,川军就地抢劫老百姓,老百姓早已坚壁清野,转移走了。十天后,川军团长看到山上中午照常升起炊烟,不禁疑惑,对军师说:“看来红匪早有准备,山上粮食不少啊。”军师道:“这也许是他们的疑兵之计。”团长说:“那就再坚持几天,山上没有水,渴死他们。”
第十五天,红军炊事员老马到小水塘提水。其实小水塘已经见底,老马刚放下水桶,就听见塘里一簇杂草下哗啦一阵响动,他定睛一看,是两条红鲤鱼。他大喜过望,叫来连长和指导员,很快将两尾鲤鱼捉上岸。老马喜滋滋地说:“今天有鱼汤喝了!”连长看着见底的水塘道:“唉,杯水车薪啊!”指导员看着老马提着鲤鱼要走,忽然心生一计,对老马说:“老马,这鱼不能吃。”老马一愣,道:“这鱼有毒?!”指导员笑呵呵地说:“我们天天喝这里的水,哪来的毒?这鱼我有用。”
指导员提着两尾红鲤鱼来到南边的下山口,看到川军窝在工事里,双手作喇叭状,冲山下川军大声喊道:“川军兄弟们,感谢你们为我们日夜站岗放哨,今天送两条鲤鱼给你们加餐。”老马一脸不舍,道:“指导员,你真的要把这两条又大又肥的鲤鱼送给丘八啊?”连长也是不信。指导员看见川军工事里有人冒头,又大声喊了一遍,然后用力将鱼一条一条地扔向敌军阵地。可是太远,掉在山脚不远处。老马连叹可惜。
川军团长接到报告,连忙来到前线工事里,从望远镜里果然看到两条红色的鲤鱼。他还有疑虑,天黑后,命令亲兵前去将那两条甩烂了的鲤鱼摸来,又将当时亲眼看见的士兵叫来询问,确认其事。团长对军师道:“军师,你怎么看今天的情况?”军师道:“难道山上有水塘?这就不好办了。”山寨上有水塘有鲤鱼的事情在川军里传开了,一时军心浮动,个别川兵大为不喷:“老子们天天喝西北风,嘴里都淡出鸟来,格老子的,红匪还有鲤鱼吃。不干了!”“不干了!”“不干了,他先人板板的,不如当红军去。”川军团长收到底下军情,又得知其他战场川军连连失利,于是和军师一阵商量,决定连夜悄然撤兵。
第二天,游击队首先得到消息,上得山来,连长问明情况,抓着指导员的手连连摇晃,道:“指导员,你这个空城计唱得好啊!”老马一脸兴奋,眉飞色舞地对游击队队员讲了指导员“鲤鱼退兵”的故事,战士们一片欢呼。
经过十个月的反六路围攻,胜利结束。红军和地方武装,先后歼敌8 万多人,缴枪3万多支,炮100多门,击落敌机1 架。地方武装和游击队成为了红军的得力膀臂。根据地的后方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巨大努力支援前线,保证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和粮食、弹药供应,伤病员迅速转运治疗,还不断派代表深入前线战壕进行宣传和慰问。据统计,反六路围攻中,参与支前的群众达100万人,他们和红军一起,为保卫苏区红色政权而战。这是红军战胜敌人的根本保证。尽管红军在反六路围攻中伤亡2万多人,但兵员得到及时补充,红四方面军仍保存着强大的有生力量,川陕革命根据地也得以巩固。在这次战斗中,驻守岩门的红军某连和当地游击队,功勋卓著,受到上级嘉奖。“鲤鱼退兵”的故事在红军中和岩门周遭广为流传,为岩门谱写了又一个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