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达州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的通川区,2013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,幅员面积达到900平方公里、人口达到60万人,一个规模适度、充满活力、生态秀美、更具潜力的新通川迎来了发展新机遇。
“新通川要展现新作为、开创新局面、实现新业绩。”“在全市主城带动战略中要一马当先,率先突破。”面对达州市委、市政府的殷切厚望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,通川区委、区政府深感唯有率领全区人民只争朝夕、加快发展,才能担当重任、不负众望!1月10日,通川区第四届三次党代会勾勒出“加快建设新通川、率先全面达小康”的宏伟蓝图,吹响“改革创新、实干兴区”号角,提出了以实施“双核双带六区”战略加快发展的明确路径。
A
目标清晰 加快建设新通川 率先全面达小康
“未来几年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、发展格局加速调整、综合实力重新排序的重要阶段,也是通川乘势突破、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期。”站在新的起点,通川区委书记杜海洋坦言,这也是区委调整通川新一轮发展思路的必然选择。
从区情看,通川地理环境优越,以州河、巴河为干流的河流流经境内,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盛产粮食、蔬菜、瓜果、畜禽以及油桐、柑橘等经济作物,有铁山黄羊、檬双黄龙飞鸡、碑庙肉牛、安云红辣椒、青宁保丰大米等特色农牧产品。境内已查明矿产13种,包括非金属矿产资源10种、能源矿产3种,有煤、铁、天然气、岩盐、石灰石等地下资源。通川区工业优势明显,形成以冶金、建材、电力、煤炭、食品、医药为主的六大产业体系,重点规划了食品加工、药品加工、建材等产业集群。商业较为发达,培育交易额超亿元市场4个、商场3个、全国双百市场1个、省示范菜市场4个。区位优势独特,素有“川东北门户”之称,是川东北交通枢纽和川、渝、鄂、陕物资集散地,也是国家公路运输179个主枢纽、四川规划的12个次级综合交通枢之一。
置身全市,作为达州主城核心区的通川,加快发展大有可为。市委大力实施“主城区带动战略”,加快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。中心城区已基本形成完善的购物、文化、体育、美食、娱乐、养疗等休闲服务,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商贸企业落户。随着如凤凰山隧道、环城路、达宣快速通道、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在通川加快建设,莲花湖片区、马踏洞片区等城市新区开发以及达州特大城市框架的拓展、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全国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形成,极大增强了通川的区位优势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,为通川借力发展、借势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。
面对新机遇,通川区发展目标清晰:以加快建设新通川、率先全面达小康为指引,坚持“服务大市、借力发展,多点多极、突围发展,城乡一体、统筹发展”的工作取向,大力实施“双核双带六区”发展战略,到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,到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B
发展路径 双核驱动 双带引领 六区支撑
围绕区四届三次党代会提出的“双核双带六区”发展战略,通川区委、区政府主要领导、各分管领导带领区级相关部门经过3个多月的调查研究、征集意见、热烈讨论、反复修订、科学编制,“双核双带六区”10个建设实施方案出炉。每个方案结合实际,科学制定了2014年—2018年发展目标、工作重点、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,明确了通川发展的主方向,必将引领通川追赶跨越,早日实现“加快建设新通川、率先全面达小康”的奋斗目标。
徐徐画卷缓缓展开,只待大展宏图。“区委确定的‘双核双带六区’发展战略,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路径,我们将举全区之力、聚全区之智,扎实推进各项工作,力争早见成效。”通川区区长梅辉太表示。
按照“双核驱动、双带引领、六区支撑”的发展定位,就是要全力上项目、抓产业、强城镇、惠民生。“双核”即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和魏蒲产业新城核心区,把“双核”努力建成经济腾飞的两大核心增长极;“双带”即环城经济带和达巴高速经济带,把环城经济带建成财富增长的黄金带,把达巴高速经济带建成绿色经济的示范带;“六区”即把复兴现代商贸物流区、双龙铁路货运仓储区、东岳新型工业集聚区、罗江宜居旅游休闲区、北外滨江高品质生活区和磐石都市农业体验区打造成各具特色、竞相跨越的六大经济板块,在全域通川形成“主城商贸繁荣、物流发达,新城工业兴旺、产城相融,北部生态优美、物产丰富”的布局合理、特色鲜明、多极支撑的架构体系。
随着“双核双带六区”10个建设实施方案的敲定,如何加快实施才是关键。区委、区政府主要领导表示,在加大财政投入建设的基础上,还要进一步吸引外资,借助外力推动10个方案的有效实施。区级有关部门将按照建设“双核双带六区”战略的部署,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,切实发挥城市新区、产业园区、旅游景区等平台作用,整合各种资源,围绕建设重点内容抓好项目储备和包装,努力在重大项目、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引进上实现突破,助推“双核双带六区”战略加快实施,引领通川经济实现跨越发展。